张家界国学网

漫谈澧水流域土家宗教信仰

时间:2012-12-07 23:32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戴楚洲  点击:次
     [摘  要]   澧水流域土家地区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地区,既存在民间信仰,又存在正统宗教。土家族人既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司,又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关键词] 澧水流域  土家族人   民间信仰   正统宗教

 
    澧水流域土家先民经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并存的历史阶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土家先民从信仰原始宗教演变为“多神崇拜”。土家地区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地区,既存在民间信仰,又存在正统宗教。土家族人既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司,又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一、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发端于原始社会的最初宗教形态,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功利性较强的神灵崇拜。土家族人没有单一的宗教模式,长期信仰多神,其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迷信诸神。
    1、自然崇拜
    土家先民在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把自然界日、月、山、水、土地等视为神灵的产物,产生“万物皆有灵魂”的迷信思想,顶礼膜拜。
    土家地区信奉的自然神有梅嫦神、张五郎、阿密麻妈、傩神、太阳神、月亮神、烧畬神、火烟神、土地神、四官神、五谷神、舍巴神、毛娘神、灶神、门神、财神、井神、山神、树神、蛇神、龙神、风神、雷神、麻阳神、瘟神、茶神、田神、牛神、高坡煞、婆送嗄(烟婆婆)等。土家祖先巴人祭祀田神以求丰年,祭典非常隆重,故宋代《太平寰宇记》说:“巴之俗,皆重田神。春到刻木虔祈,冬即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以上神祇按内容分为人神、动物神、植物神、山神、水神、火神、风神等。按性质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们爱戴的尊神,二是人们畏惧的邪神。由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有些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神祇,传入土家地区后,为土家人所信奉,并且成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有些则是土家族固有的,如梅嫦神、巴山婆婆、毛娘神等。如“梅嫦神”是土家人敬奉的女猎神,相传她在狩猎时与猛虎搏斗,衣服被虎抓烂,赤身裸体,倒在死虎旁边。因此,猎者出猎前在屋右侧外三块砖前敬她。敬时必须穿着整齐,不得袒胸露体。石门县、慈利县、桑植县、鹤峰县土家族人信奉猎神“张五郎”。张五郎木雕偶像形状是两脚朝天,双手着地,表示身躯跌下悬崖,倒挂树上。猎人打猎之前,先向翻身倒祖张五郎问卦,口念诰词,请他“开山”。又如阿密麻妈(又称巴山婆婆)是保佑儿童健康成长的神。民间相传她是龙王天子原配夫人,因被龙王遗弃而逃到土家山洞,专为土家百姓抚养幼儿。凡是被她抚育的小孩都健康成大。因此,妇女生小孩后,其家人剪一个打伞纸人贴在屋里碗柜门上,象征阿密麻妈。逢年过节,母亲必须虔诚敬之。这样,小孩不染灾病,易养成人。土地神是个多神系统,分为天门、城隍、桥梁、山林、田垄、当坊土地六种。建国前后,土家地区每个村寨均建土地庙,立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此外,还有主管人间五谷丰登的“五谷神”,保护六畜兴旺的“四(仕)官神”,上天奏本的“灶神”,公断纠纷的“灵官神”等。
    2、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民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亲属关系,此物即为该民族图腾。图腾意为“他的亲族”,是以某种动物、植物为对象的原始崇拜物。土家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许多专家认为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崇拜源于古代巴人的廪君神话。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巴人祖先“廪君死,魂魄世(化)为白虎。”古代巴人崇拜白虎对土家文化影响较大,澧水流域出土虎钮錞于多件,在房屋门柱雕刻虎头,给儿童戴虎头帽。[1]土家族人认为白虎神有两种:一为“坐堂白虎”, 鹤峰县土家人认为“坐堂白虎”是家神,家家在堂屋设坛“敬白虎”。 一为“过堂白虎”,为野神。如果“白虎”进门,就不顺利,俗言“白虎当堂过,无灾必有祸。”因此,有12岁以下小孩的人家在秋收后,请土老司到家里“赶白虎”。其作法是:在门外坪坝中插一竹竿,上挂一只公鸡。土老司用白纸扎一白虎,放在纸扎船上。然后,在堂屋里作法,手执桃树枝在屋里到处拍打,边打边念。听到屋外公鸡一叫,表示“过堂白虎”已被赶走。[2] 
    土家地区个别地方出现了犬图腾。相传土司王官印丢失,下旨谁找到官印就将女儿许配给谁。文武百官无法找到官印,只有狮子狗找到官印。土王遂将女儿嫁给狮子狗,生下八个儿子。八子打猎时知道父亲是狗,就将狗打死。土王知道后,将狮子狗封为“舍巴神”,规定每年舍巴节聚众祭之。
     3、祖先崇拜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产生祖先崇拜,形成崇拜仪式。祖先崇拜是土家宗教信仰最有特色遗风之一。土家人认为,历代祖先是最亲近的人,他们去世后化为子孙的保护神“拔普帕帕(祖先神)”,逢年过节或者重要集会必须敬之。土家族祖先神范围宽广,主要包括氏族祖先、土司官员和家先神三种。土家地区民间信仰场所有八部大王庙、向王天子庙和土王庙等。
    祖先崇拜的第一类神是远古氏族祖先八部大王、大二三神和向王天子。传说八部大王是父系氏族社会八个部落首领,他们为开拓湘西、保卫家园建有功业,故为土家子孙所祭,并在保靖县拔茅乡首八峒和永顺县等地曾建八部大王庙,供奉八部大王,刻上“八部大王之位”字样。明代《永顺宣慰司志》载:“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巫祀试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每年正月初,土家人杀羊祭祀。祀后在八部大王庙前举行盛大祭礼和摆手歌舞活动,以猪牛羊狗血祭八部大王。其次,长阳县、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慈利县等地至今保留祭祀土家远古祖先“向王天子”的习俗,天子山风景区及老木峪、龙尾巴和石门县建有12座“向王天子庙”,供奉向王天子廪君(又名巴务相)及其夫人德济娘娘神像。清代《道光长阳县志》记载:“先祖所立向王庙,向王者古之廪君务相氏。”清代《咸丰长阳县志》亦载:“向王庙在高尖子山下,庙供廪君神像……世俗相沿,呼之为向王天子。”再次,鹤峰县、桑植县、永定区、慈利县、石门县等地曾建大二三神庙,供奉大二三神。清代《同治鹤峰州志》记载:“大二三神,田氏之家神也。刻木为三,灵验异常。”民间传说大二三神是田姓氏族三个英雄,后人按照他们的相貌用樟木雕刻红、黑、白三种脸谱的神像,立于三神庙内,世代供奉。
祖先崇拜的第二类神是土王神。在土家族人信仰中,土王神是指各地土司最高统治者。土家地区自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后,由于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世袭统治直至清代“改土归流”。“土司王”是统治一方的土皇帝,是土家先民首领,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在民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土司王去世后,由于土家人的灵魂不灭观念,认为生前强大的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于是,各地修建土王庙予以供奉,产生土王崇拜,流行祭祀土王之风。遍及土家村寨的土王祠兼作摆手堂,如清《同治永顺县志》载:“土王祠,阖县皆有,以祭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或土民后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曰摆手。”[3]每次过年之后,土家后裔鸣锣击鼓,举行隆重的集体祭祀和歌舞娱乐活动。在摆手舞开始之前要祭祖先、祭土王,摆手人员要先绕土王祠一周,举行祭祀仪式。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有各地的土司,各姓有各姓的土王。湘西北土王庙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偶像,以“彭公爵主”为主神,居中。“彭公爵主”是指溪州刺史彭士愁,向老官人本名叫向宗彦,是土王彭士愁的文官,与彭仕愁同供于土王庙里,站在土王左侧,手执大印。田好汉是土王彭士愁的武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与彭士愁同供土王庙里,站在土王右侧,手执大刀。正月初一至十五及八月十五,土家村寨祭祀土王。有的地方以田、向、覃三姓土王为主,土家后裔建立“三抚庙”,祭祀三尊偶像。鹤峰县建有“三神庙”,供奉“田氏家神”。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石门县曾有七里公王庙30多座,庙里供的尊神“七里公王”为明代添平土司王覃添顺。
    祖先崇拜的第三类神是家先神。土家族家先神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封建地主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祖先崇拜主要形式,是将历代去世的血缘关系很近的家族祖宗奉为神灵。不仅修宗祠、供家先,而且在各家堂屋专设祖先牌位(俗称家先神龛),供奉上辈尊长。神龛上置有香炉,以供香火。神龛上方横写“祖德流芳”,中间竖写着祭祀牌位:“天地君亲师位”(往后又写“天地国亲师位”),左侧是“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右侧写上“XX堂上历代祖宗之位”。逢年过节和接亲嫁女,土家长者必在神堂上点然香纸,并用祭品祭祀家先。吃饭之前,也把筷子放在盛了饭的碗上“醮饭”。清明节期间,要在祖坟上面挂“清明纸”。过赶年时,带着香纸和鞭炮给家先“送亮”。土家族人祭祀家先神的习俗保留至今。[4] 
    4、尊崇梯玛
     尊崇“梯玛”是土家原始宗教形式,具有土家独具的个性。土家宗教仪式执行人梯玛,汉语称之为“土老司”, 土家语称之为“梯玛”,汉意为“敬神的人”。梯玛用土家语唱《梯玛歌》,故被称为“歌师傅”。土家智者梯玛卜辞传达古代生产力信息,是中国巫傩文化组成部分。梯玛是不脱离劳动的宗教职业者,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土家族人称之为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人神合一的统一体。   清代“改土归流”前,梯玛权力较大,是基层政权和神权的操纵者,不仅主持祭祀、驱邪、许愿、还愿、占卜、解结、度关、超度、赶鬼、求雨等民间宗教活动,而且还管土家村寨的婚丧生育、治病、送亡人、解纠纷、娱乐等社会活动。土家妇女婚后不孕求子的,要请土老司“求儿女”。土老司在屋外草坪上搭台挂神像,头戴凤冠帽,身穿八幅罗裙,手拿八宝铜铃,披个麻布包袱,把事先用糯米粑粑做的“小人”揣在怀里,口唱“架起祥云上天去”,经过“女儿国”后,进入“南天门”,到达“天宫”,向天公、天母求得“金童玉女”。整个活动是用主人问、土老司答的对唱形式完成的。然后,土老司将“糯米粑粑”拿出来,送给欲育夫妇分吃,算是从天公、天母那儿偷来“真儿真女”。此后,主人等待生儿育女。也有向傩神娘娘许愿祈子的,夫妇去土王庙许愿后,将祈祷时用的灰碗置于傩神娘娘的神龛之上。生了子女之后,请土老司向土王“解钱”,“还傩愿”。清代“改土归流”后,其职能减少,仅限于替人赶鬼治病、求福消灾、许愿还愿的祭祀活动。土家男女需经梯玛许可方能订婚。举行葬礼时,由梯玛“念经”。梯玛没有经书,唱词全凭记忆。从其宗教祭祀可以看出梯玛精通土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掌握土家史实,而且能够表演茅古斯等各种土家舞蹈,为继承土家族传统文化作出历史贡献。
    新中国建立前,土家祖先为了酬神还愿,多次开展原始宗教活动。土家语称之为“梯玛日”,其汉意为“梯玛跳神”。梯玛巫祀活动分为公祀和家祭两类。舍巴日(汉意为“摆手舞”)属于阖族公祀,举行地点皆在土家族“摆手堂”。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摆手活动由梯玛主持进行。祭祀时,梯玛用土家语唱《摆手歌》,然后带领众人到摆手坪跳摆手舞。许多土家先民还以户为单位在堂屋里面操办家祭。梯玛从事还愿活动之时,头戴凤冠法帽,身穿红袍法衣,口吹牛角号,手持铜铃、司刀。
    梯玛信仰属于多神泛灵信仰,原始宗教与民间信仰交融,本民族神与道教、佛教诸神混杂。由天格、地格和人格组成的梯玛神系,构成土家祭祀大观,表现在《梯玛神图》上,分为大、小两种,是梯玛祭祀神坛上使用的挂轴。大神图是主祭堂挂图,神案设在主人家堂屋里,小神图像是梯玛附属设施挂图,神案设在主人家大门口,梯玛神祇有天地公、天地母、九天神、雷公、祖先神、八部大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冲巴妮、梅嫦猎神、四官神、土地神、五谷神等。梯玛道具包括服饰、法器和各种面具。服饰有凤冠、法衣和八幅罗裙等,法器有坛马、神图 、祖师印、牛角号、八宝铜铃、司刀、竹卦和科书等。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故梯玛充当传承土家文化之角色。正是世世代代的梯玛心口相授,以梯玛法事和《梯玛歌》为载体,使土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积累,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梯玛歌》篇幅浩繁,规模宏大,长达数万行,洋洋数十万言。涉及民族起源、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生儿育女等方面,具有传承土家文化、表达土家语言、调解社会矛盾、加强道德约束、兼营土家医药等社会功能。《梯玛歌》由土家巫师“梯玛”在法事活动中唱念吟诵的祭祀歌,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积淀了大量的土家历史文化和艺术因子。一是《服兹妥(汉意为“ 祭祖还愿”)》,用于“还土王愿”,内容有《报家先》、《安正堂》、《腊月堂》、《报梯玛》、《办传贺》、《起马》、《交和事钱》、《过堂》、《讨保佑》、《拜男拜女》、《搭桥》、《送神》等四十九个环节。二是《杰洛方(汉意为手诀)》,用于“解结”法事,主要内容有《请师傅》、《叙情》、《踩刀》、《求卦》、《画符》、《拄印换身》等。三是《宋姆妥(汉意为祖宗殡殓)》,用于土家族人“治丧”法事,有“宋姆列些”和 “子姐莫是”等程序,带有浓重的表演性。《梯玛歌》形式独特,有讲有唱,有歌有舞,形成歌舞、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载体,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价值。可见,《梯玛歌》是土家族辉煌壮丽的长篇史诗,是研究土家族的百科全书,是内涵丰富的土家语辞典,是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环境变革以及“文革”十年冲击,湘鄂渝黔毗邻地区“土家文化传承人”梯玛已经屈指可数。但是,湘西北仍有少数土家梯玛。建国前夕,保靖县土家梯玛向宏清师从“梯玛大王”彭天禄,成为“沃沙派(汉意为背笼派)”传承人。桑植县小梯玛尚立昆拜“梯玛世家”向宏治为师,唱《梯玛歌》,跳《八宝铜铃舞》。近年来,土家族音乐家龙泽瑞对梯玛向光权演唱的梯玛歌进行音乐记谱、土家语记音,出版了《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玛神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也于近年出版了土家族民间文艺家刘能朴编著的《梯玛》一书。 湖南首台实景民俗节目《梯玛神歌》文艺晚会在武陵源宝峰湖风景区向中外游客揭开神秘面纱,使之成为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热点。
    
    二、正统宗教
    正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家地区临近汉区,文化交流较多,道教、佛教、儒教传入土家山寨较早,州、县都有文庙、武庙、城隍庙。清代中期以来,帝国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土家地区。
    1、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土家地区道教宫观始建于唐代。唐代,慈利县五雷山草创道观。宋代所建高贞观供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塑像。道士何无瑕建立紫霞观,道教建筑有三官堂和三清殿等。明代,永定始建玉皇阁。明代,正一派在土家山寨发展广泛,全真道武当派也传入土家地区。因此,明清时期,土家地区建了星德山道观、朝天观、万寿宫等数百座道观。
    2、佛教
    佛教从唐代后传入土家地区,以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为主。唐代,慈利江垭建了兴国寺,慈利渠庸建了云朝山寺,天门山建了天门山寺,石门县建了夹山寺和洛浦寺。五代时,今永定区始建玉泉寺。宋代,在今张家界市境内建有铁佛寺、南岳寺、宝峰寺等寺庙,明代《万历慈利县志》曾载:“铁佛寺,原在旧县治,东西向。世传有铁佛一尊营基,因名。自宋咸淳元年(公开1265年),县为州,设僧正司以领诸山衲子观。”元明清时期,湘西北建了普光寺、福德山寺、高远寺、龙凤寺、燕岩寺、迎恩寺、龙凤庵等数百座佛教寺庙。
    3、基督教
    《辛丑条约》签定以后,传教受到清朝地方政府保护,各国传教士争相涌进土家地区,各基督教教会争相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1901年,基督教传入慈利县。1906年,芬兰牧师安果南、梅先春在慈利县城修建基督教教堂,成立“基督教中华信义会慈利分会”。慈利总堂建立以后,设过溪口等9个支堂。1906年,基督教传入永定。1916年,在永定建立基督教福音堂,后来传入桑植等县。
    4、天主教
    清代,天主教开始传入土家地区。1903年,西班牙神甫安熙光、牧启甫等到慈利传教,并在县城建立天主教堂。1908年,永顺县、保靖县设立了天主教堂。1915年,天主教郭神甫来到大庸建立天主教堂。1918年,在西正街建礼拜堂。
 
    三、寺观教堂
    宗教寺观教堂是数千年来宗教教徒聚居之所,具有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文学和美学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土家地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理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体制,恢复、维修了重点寺观教堂,不仅成为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成为无数游客从事宗教活动或者旅游考察的人文景观。
    (一)佛教名胜天门山寺
    天门山寺位于张家界市天门山顶,永定区政府已于200O年批准恢复天门山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天门山寺始建于唐代,后改为灵泉院、云钵庵。五代后晋时,周朴隐居灵泉院。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部将野拂和尚主持天门山寺数年,扩建寺庙,香客众多,民间有“三进堂、六耳房、砖墙铁瓦锅如塘”之说,可以想见当年寺庙盛况。现存祖师殿、观音殿、七级宝塔和12块残碑。
    (二)江南名刹普光寺
    普光寺位于张家界市城区解放路。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永定卫指挥使雍简创建了普光寺。普光寺建筑群分为佛教、道教两条纵轴线,中建文昌祠,形成寺、观、祠于一体的奇特景观,在我国宗教史上实属罕见。普光寺现存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罗汉殿、观音殿、高贞观、玉皇阁、武庙和文昌祠等古建筑,总面积为9800平方米。1959年,被湖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省政府发了湘府阅[2003]23号《关于在张家界普光禅寺进行佛教活动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从2003年起,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怀梵法师等人已把普光寺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三)唐代古刹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慈利二中校园内。兴国寺创  建于唐代,为尉迟敬德所建。元明清时期曾经三次修缮,全寺分为金刚殿、大雄宝殿、八卦楼和梅花殿等五殿。现存梅花殿系整个建筑的第四进,部分木质构件尚存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古建筑,上下两层高14米,建筑面积达256平方米。楼顶为八角出檐,为全省现存较早的古代建筑之一。198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楚南名刹夹山寺
    夹山寺位于常德市石门县城南10公里处。唐代高僧善会于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创建,唐懿宗、宋神宗和元世祖曾经下诏敕建,享有“三朝御修”盛名。该寺规模宏大,曾有九殿一宫,从山门到大殿相距甚远,故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夹山寺是佛教禅宗讲法之所,宋代高僧圆悟在此讲经说法十多年,其著作《碧岩集》史称“宗门第一书”,对日本佛教文化影响很大。圆悟又以禅宗的思辩来品尝茶的奥妙,悟出“茶禅一味”真谛,其手书“茶禅一味”被日本弟子带回以后,至今作为镇寺之宝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夹山寺因此被日本文化界公认为茶道源头。1983年以来,日本佛教界多次组团来夹山寺溯源拜祖,品茶悟禅。清代顺治年间,传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失败以后,化名奉天玉大和尚禅隐夹山寺领徒向佛,并且圆寂于此,留下了闯王陵和夹山寺等遗迹。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磷撰有《书李自成传后》一文,对奉天玉和尚禅隐夹山寺记载甚详。建国以来,历史学家申悦庐和著名作家丁玲等文史专家均持李自成禅隐夹山寺之说。夹山寺现存大雄宝殿屋架及碑刻等诸多文物文献。198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门县已经投资千万元,修复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殿、大悲殿、金殿和藏经阁等寺庙。
    (五)道教圣地五雷山
    五雷山是张家界市东线旅游景区,素有“楚南第一胜境”、“威镇名山推第一”之誉。五雷山位于慈利县城东部,是湘鄂边境道教圣地,号称中国“南武当”。五雷山自然风光绮丽,境内有8座名山、3座秀峰、52岩、21石、41泉,集山奇、寨野、水秀、竹海于一炉。五雷山道教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内涵丰富。传说唐代李靖始建道观,元代翰林、张鲁后裔张兑重修真武庙,明代扩成36宫、72殿、48寨,主要建筑有一天门、翰林寺、金殿、玉皇殿、观音堂等。五雷山景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共有山峰120多座,主峰金顶976米。周围五条龙形山岭及数以百计峰峦环拱金顶,构成“五龙朝圣”、“百鸟朝凤”奇观。近年来,慈利县政府修复了二天门、皇经堂、玉皇殿、金殿、百子堂、丰母宫、朝圣门、药王殿、观音殿、财神殿、赤帝宫、关帝宫和文昌阁等道教建筑。1995年,五雷山道观被湖南省宗教事务局定为全省重点寺观教堂。
    (六)道教胜景紫霞观
     经张家界市宗教事务部门登记的道教胜景紫霞观位于武陵源区宝峰路,是武陵源区唯一的道教宫观,是湖南省旅游局批准的AA级旅游景点。紫霞观是道教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名胜。紫霞观创建于宋代,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载:“紫霞观,旧在琼云山巅白云山。宋咸淳元年(公元  1265年),善人唐绍甫舍基,道士何光瑕建立。”明代宣德年间,紫霞观扩建了三清殿、三官堂、祖师坛等道教建筑。1992年,为了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经武陵源区政府批准,集资迁建了紫霞观,修复了八仙山、八仙亭、仙人足迹石、三清殿、地府十殿、南天门、慈航观音殿和同心路等景点,成为了武陵源区知名的宗教景观,张家界市道教协会会址设在紫霞观。
   (七)湖南首堂福音堂
     基督教张家界市福音堂坐落在市区新码头78号,具有欧式风格的千人教堂耸立在风景绮丽的澧水河畔。1997年投资150多万元修建教堂,总面积达3036平方米。这一拥有1600多名少数民族信徒的圣堂庄严而安详。这里除每周的礼拜活动外,还办有教会医疗诊所、幼儿园、老人修养院、神学培训中心、基督教游客接待处等。作为湖南最大的基督教文化圣地与宗教旅游景点于1998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牌为“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影响。 该堂创建于清末,属基督教路德宗芬兰信义差会所办。直至今日,许多中外传教士、基督教教徒来张家界旅游时,都要寻访教堂,观瞻礼拜。这一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堂已经成为张家界市宗教文化圣地、对外宣传窗口以及联系无数国内外朋友的纽带,为张家界市旅游事业发挥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向柏松著,《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 刘孝瑜著,《土家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 清代《乾隆永顺县志》卷八[M],李龙章纂.
[4] 宋仕平著,《土家族与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系: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恭制  张家界市天门路下白鹤嘴98号

建站日期:2008年8月8日 联系我们: zjjgxw@163.com TEL:0744-8266098

湘ICP备09022261号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