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国学网

卷二 义

时间:2010-12-29 14:04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  点击:次
         主题题解: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假“正义”之名以行其私,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等等。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一、义的定义
    义即正义,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公平原则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利。
     第二,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第三,抑强扶弱,先人后己。
     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清]毛奇龄《古今通韵》卷二《三声》)[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
     译:正义就是适宜的意思,调理事物使之适宜。
     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宋]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译:义就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的要求就是义。
    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译:正义,就是适宜。君子见到这事应当如此,那事应当怎样如彼,只要处理得当而去做了,就无往而不利。
    二、义是仁的品德在行为上的表现显为义
    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汉]郑玄《纂图互注礼记•》卷七《礼运第九》)
    译: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体:基础。)
    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纂图互注礼记•》卷二十《聘射义第四十六》)
    译: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这个行动又是在社会规范之内的。
    三、义是人的行为的最高标准为行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说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唯有依从正义来行事。”(适:可。莫:不可。比:从。)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整天与众人聚在一处,说的话从不提及仁义,还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以造就啊!”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 卫灵公》)
    译:孔子说:“君子以正义义为根本,以礼仪来施行正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正义,以诚信的态度来成就正义,这就是君子啊!”( 孙:同“逊”,谦让。)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译: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
    四、义的价值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少而是担心不安定。因为财富平均,便不会觉得贫穷;和睦,便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地的人还不来归顺,就培育文化、修养道德来招徕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能先考虑道义而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之七》尚利则乱,尚义而治。([宋] 邵雍:《伊川击壤集》,卷十四,《义利吟》)
     译:天下即将太平,那么人们必定崇崇尚正义私利;天下将要混乱,人们就必定崇尚私利,社会就乱;崇尚道义,社会就安定而有序。
     五、无义之害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老子》第五十三章)
     译:朝政腐败,田园荒芜,仓库空虚,然而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吃着精美的食物,财产丰富,这样的人就是强盗。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完全依据利益多少来行事,就会多招怨恨。”( 放:通“仿”,依据。)
    人而无义,惟食而已,是鸡狗也。(《列子•说符》)
    译:做人不顾道义,只会吃喝,就是鸡狗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孟子去见到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君王!何必只谈利!要讲求仁义就行了。君王说:‘怎么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么做才对我家有利?’‘怎么样对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么做对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在争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译:作为臣子,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君王;作为儿子,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父亲;作为弟弟,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兄长。,这是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抛弃仁义,怀着功利之心相互对待,这种情况下还不灭亡,是没有的事。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度制》)
    译:非常富有的人,会骄横;过于贫寒的人,则忧愁。忧愁,就容易成为盗贼;骄横,就容易暴虐,这是人之常情。
    财色之祸,甚于毒蛇,尤当远离。 (《勅修百丈清规》第五)
    译:贪财、贪色所引起的祸害,比毒蛇伤人还要厉害,尤其应当远离。
    财色之祸,甚于毒蛇。(《续藏经•真心直说》)
    译:财物美色的祸害,胜过毒蛇。
    利者,众人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侵夺而致仇怨。([宋]程颢 程颐《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益》)
    译:利益,是众人所共同需要的。只想着对自己有利,这种危害是极大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灵昏蔽,忘记义理;追求太多,就会发生侵夺,并且导致怨仇产生。
    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宋]程颢 程颐《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益》《程氏易传•益传》)
    译:理是天下的大公,利是人们共同需要的。如果能使自己的心公正,不失于正理,那就会与大众同享利益,不去侵夺别人,别人也愿意给他。如果好利心切,心为自私所蒙蔽,追求自己得益,而损害别人,那么别人也就与他抗争,所以就没有人肯送给他什么,反而有人去攻击他并且夺取他的东西。
    六、义利相依
    不能离开“利”来抽象地谈论“义”,因为,“义”正是用于调整利益关系的。谋取公众利益,谋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正是“义”的要求。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一》)
    译: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到正义。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
    译:正义与利益,是人共同需要的。即使尧、舜在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
    译:古人以利益给予人,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万丈……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明]李贽《藏书》卷三十二《德业儒臣后论》)
     译:要有正义,就是有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我的道理如果明白,那么,我的功劳就相应完成了。如果不计较功劳,道理又何时可以明白!
    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二)
    译:人的立身之道就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人就不能没有了立身之道;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以计其功。([清]颜元《四书正误》)
    译:走正义之道遵循正义来谋取利益,倡行正道来计较功绩。(谊:与“义”同。)
    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不仁也。([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译: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满足人的生活的需要。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满足别人的生活需要,就是仁。只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对别人置之不顾,这就是不仁。
    七、受爱护生命
    敬重一切生命,爱护一切生命。儒者对人的生命有着浓厚的敬重意识,“民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孙中山先生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生主义”。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安分守己的意念,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如果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译:年老而没有妻子叫做鳏夫,年老而没有丈夫叫做寡妇,年老而没有子女就叫做孤寡老人,年幼而没有父母就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世界上穷苦而没有依靠的人。周文王施政讲仁义,必须先安顿好这四种人。
    民以食为天。([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
    译:人民以饮食作为头等大事。
?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明]王艮《遗集》(《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
    译:保全身体,是建立天下的大根本。
    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明]王艮《语录》)(《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
    译:保全身体,心灵安宁,这是最高的。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明]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
    译:正如耕田者,秋天有所收获,然后管理田地才卖力;居家者,私自有仓库中的积蓄,然后管理家庭才尽力;读书人,自己可以获得功名,然后事业上才尽心尽力。
    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译:人的生活,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满足他人的生活需要,这就是仁了。(遂:满足。)    
     八、以义节制欲望
    朱子曰: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译:朱子说:人所具有的天理与人欲,这一方进那一方就退,那一方进这一方就退,没有立定不进也不退的道理。
朱子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续近思录》卷五)
    译:朱子说:饮食,是天理;要求味道鲜美,便是人欲。
    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势不能相足,故苦贫也。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爵国》)
    译:如果除去限制,使人人都放纵其欲望,心意畅快,以至无限,这是扰乱了人伦而浪费财物。,丧失了文饰是用来满足生命需要的本意。上下有别的人伦没有建立,势必不能治理,所以苦于动乱。欲望所需要的财物是无限的,势必不能互相满足,所以苦于贫困。现在,要从乱到治,从贫到富,非反过来节制欲望不可。
    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不可禁而强禁之,则人不从;遂不禁,任其纵,则风俗日溃。([清]费密《弘道书》卷上《统典论》)
    译:欲望不可放纵,但也不可禁断。不可禁断却强行禁断,那么人们就不会依从;只满足而不禁止,任其放纵情欲,那么,风俗就日益衰败。
   九、获取利益时,必须“由义取利”。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译:如果不符合正义,如果不符合正道,即使一根小草也不随便交给人,不随便从别人那里取得。(介:同“芥”,小草。)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荣辱》)
    译: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益厌恶灾害,这是君子与小人共同之处,至于获取之道,就不同了。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译:面对财物不要苟且取得,面对危难不要苟且逃避。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前赤壁赋》)
    译:如果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是一根毫毛也不能去捞取。
    宁直见伐,无不为曲全;宁渴而死,不饮盗泉。([明]王廷陈王廷栋《矫志篇》)
    译:宁可正直而受损,也不屈膝而保全。;宁愿宁可干渴而死,也不愿喝盗泉之水。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译:宁可清廉地过着贫苦生活,也不能不义而富。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
    译:宁愿用正当的方式去获取,而不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求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
    译:君子如果喜爱钱财,必须通过正当途径获得。
十、  当正义和私利发生冲突时,“舍利取义”。
    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以上各种利益,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取之;凡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利,则弃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译:鱼是我所需要的,熊掌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本是我所需求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生命本是我所需要的,但如果我所需要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苟且偷生;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祸患就不躲避。(辟:同“避”。)
    义死不避斧钺之诛,义穷不受轩冕之荣。([汉]刘向《新序•义勇》)
    译:为正义而死,就不怕用躲避斧头诛杀;因正义而穷,就不接受高官的殊荣。(钺:古代兵器。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
    见利争让,见义争为,有不善争改。([隋]王通《中说•魏相》)
    译:见到有利益则就互相谦让,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争着去做,有了错误就争着改正。
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隋]王通《中说•天地》)
    译:君子求学,在于获取正道;小人求学,在于追求利益。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明]洪应明《菜根谭•修省》)
    译:堵塞住物质欲望的道路,才能够打开道义之门;放下肩上世俗的东西,才能够挑起圣贤的重担。
十一、  当私利和正义可以兼容时,“以义制利”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先求义而后求利是光荣的,先求利而后求义是耻辱的。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
    译:仁爱和正义扎根于人心之中,为人心固有,这是公共的天理。利欲之心产生于物和我的形体之中,是个人所私有的人欲。遵循天理,不去求取利益,自己无往而不利;放纵人欲,去求取利益而没有获得,危害已经随之而来了。
?十二、面对利益时,要“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
 译:看见利益便能想到正义,遇到危险而愿付出生命,在长久的处于穷困中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译:人占有了许多利益却不讲正义,虽然很富有,但常遭羞辱而且有很大的罪恶。罪恶重,祸患大,若非如果不是立即死于其罪恶,也旋即会不久就忧伤,不能终生生活快乐,这是刑戮夭折而死的人。人有正义,虽然贫穷但能快乐,不讲正义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保存自己。这实在是正义养育人,比利还大,比财物还厚重。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三国•蜀]诸葛亮《便宣十六策•思虑》《便宜十六策•思虑》)
    译:想要利益,必须考虑其中的害处;想要成功,必须考虑有失败的可能。
   十三、谋取公众利益,符合正义?
    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荀子•正论》)
    译:商汤、周武王并不是夺取了天下,(而是)修习正道,推行正义,兴起天下共同的利益,除去天下共同的弊害,天下就归顺他们了。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汉]贾谊《新书•阶级》)
    译:因为国而忘掉家,因为公而忘掉私,有利了不苟且趋从,有害了也不苟且回避,只按正义行事。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清]陈确《葬书•深葬说下》)
    译:对自己有好处,对众人有害处,君子不追求这样的好处;对自己有害处,对众人有好处,君子不避开这样的害处。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译:不要把自己的一点私利当作(要谋取的)利益,而要让天下人都得利益;不要把自己的一点祸害当作(要避开的)祸害,而要让天下人都能避开祸害。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译:利益在自己一人身上,就不要谋取;利益在天下人身上,就要谋取。利益在眼前一时,就不要谋取,;利益在千秋万代,就要谋取。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恭制  张家界市天门路下白鹤嘴98号

建站日期:2008年8月8日 联系我们: zjjgxw@163.com TEL:0744-8266098

湘ICP备09022261号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分享按钮